九游体育“本是一次充满欢声笑语的团建,却因对高湿环境风险的忽视,让员工在‘鬼门关’前惊险走了一遭。”近日,苏州一企业组织户外拓展团建活动,因忽视潜在风险,竟导致五名员工接连严重中暑,被紧急送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。其中一名青年男性员工小马(化名)在送达医院时意识丧失、全身抽搐,体温飙升至40℃,命悬一线。
令人警醒的是,事发时气温为30℃左右,高湿环境是本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。目前九游体育,这五名员工已经陆续康复出院。
据介绍,事发当天,该企业选择在湿地公园开展健步走活动。活动开始时,大家还有说有笑,拍照打卡,气氛热烈。然而,仅仅一个小时后,员工小马渐渐落在了队伍末尾,面色发白,脚步开始摇晃,随后便重重摔倒在了地上,嘴角甚至开始微微抽搐。
一旁的同事立即上前查看情况,发现小马身体滚烫,意识也已经开始模糊,便立刻将其转移至阴凉处,活动负责人立刻拨打了120。短短几分钟后,队伍中的其他四名员工也出现了头晕、呕吐等状况,也被一并送上救护车。
“我见到小马的时候,他已经陷入昏迷,我们喊他都已经完全没反应了,我当时心头一紧,立马想到了热射病。”苏大附一院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李小平告诉记者,小马被送到医院时,体温已经达到了40℃,已出现了肌肉痉挛,情况十分凶险,当即被诊断为热射病和热痉挛。
医护人员立即展开抢救,气管插管保障呼吸、强力物理降温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……经过近2个小时的全力救治,小马才逐渐脱离生命危险,转入急诊内科ICU治疗。万幸的是,由于送医及时,五名员工最终均未留下后遗症,在数日内陆续康复出院。
看似相对温和的30℃天气为何会“放倒”五人?李小平表示,这起群体性中暑事件最令人警醒之处在于,事发时户外气温虽并非极端高温,但空气湿度超过了60%。“很多老百姓误认为中暑只有在高温下才会发生,实际上高湿也是中暑的致命诱因之一。”李小平说,在这种湿度大、活动强度高的户外环境下,严重阻碍散热系统,极易导致体内热量急剧蓄积,从而引发严重中暑,甚至迅速进展为热射病。
“中暑是在高温高湿、通风差的环境中,因水分、电解质流失过多,散热不畅,导致核心体温升高,进而引发中枢神经和心血管功能异常的热损伤疾病。”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急诊科主任邹志康解释道,当室内空气不流通,温度长时间维持在32℃以上时,散热就会受到阻碍,热量在体内不断累积,容易中暑。此外,内外温差过大,如从高温室外进入低温空调房,或久待低温空调房后突然外出,都可能引发发热、胸闷等中暑症状。
需要注意的是,在高湿度环境下,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近饱和,汗液难以蒸发,削弱了通过出汗蒸发散热的能力,增加了体温升高和中暑的风险。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(苏州市立医院)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许晓文提醒,在浴室、厨房等高温高湿区域尤其需要注意。
如果室内通风不良,如门窗紧闭且无风扇或空调,加上户外高温会通过墙壁渗入导致室内温度进一步升高,再加上室内电器运行、厨房及日常活动产生的额外热量,容易使室内温度升至35℃以上的危险阈值,形成“热陷阱”。因此,即使在室内,湿热和尤其是无空调和风扇的不通风环境也很有可能导致中暑。
一些高风险人群如老人、婴幼儿以及患有心脏病、糖尿病或肥胖等慢性病的患者,更容易受到高温影响而发生室内中暑。
2.轻度中暑:体温>38℃,皮肤灼热或湿冷,伴恶心、血压下降、心率加快。
若出现上述症状,第一时间这样处理:先兆中暑要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,解开领口衣物散热,饮用凉水或淡盐水补充水分、电解质,休息后多可缓解;轻度中暑需移至空调房或阴凉地,用湿毛巾冷敷额头、擦拭颈部和腋窝等大血管丰富部位降温,可适量服用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。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则须及时送医。
我国一般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℃时称为高温,连续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则称为高温热浪。广东疾控中心提醒,在热浪期间,热射病的死亡率甚至可达60%以上。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,患者五脏六腑像被水煮过一样。其原理是高温状态下,体温调节中枢根本不起作用,产热大于散热,导致死亡率极高。